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行业新闻
方案与产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新时代网络文化的教育底蕴
【信息时间: 2018-03-29 09:58:32   阅读次数: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网络强国,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在网络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之际,文化多元多样多彩场景也随之在网络上加速演绎。网络与文化的飞快联姻正让文化经历着一场传播范式转换。不断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净化网络文化宣传阵地,加强网络媒体管理,促进网络文化和谐健康发展,成为新时代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

网络文化是新时代重要的教育环境。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都无法回避网络文化的影响。从文化角度看网络,网络既给传统文化发展提供土壤,也给非主流文化存在提供空间;从网络角度看文化,其在精神层面既体现出开放精神特质,也表达对等思想诉求。当文化的形态从口传文化、印刷文化发展到今天具有网络文化形态时,信息传播速度、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舆论的形成与引导等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从教育角度看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教育环境,亦是教育内容。新生代已被称作“数字原生代”,无论是日常的教育教学,还是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都要正视网络及网络文化。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是网络强国建设应有之义。建设网络强国,既需要突破技术难题,也需要解决经济问题、政治问题,还要解决文化问题。当网络深刻改变和影响地球上每一个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引发生产关系变革时,网络文化的影响也势必如影相随。当网络文化肆意娱乐化、游戏化、低俗化时,网络文化的全球性、共享性、参与性和创新性必然颓废退缩,网络的正能量作用必定受到消解,建设网络强国易成空中楼阁。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具体体现。文化强国的建设,应该是文化资源强国建设、文化产业强国建设和文化思想大国建设等多方面融合的建设。新时代,中国日益走向世界中央,世界倍加关注的,已不仅仅是“经济的中国”,还有“文化的中国”。仅从网络传播来看,网络文化的思想通过网络提供、创造、交换、消费来展示。我们不是“自投罗网”,就是被“网罗其中”。当前,讲清楚我们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精神追求,网络是巨大的优选平台。同时,加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沟通,让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网络也是窗口。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有助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工具。教育现代化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助力,教育发展和改革应充分利用时代为我们“准备”的特殊工具。网络文化,恰恰是基于信息技术的虚拟空间而存在的,如果网络文化是健康的、向上的,将有利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反之,则会破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环境,强大的、有害的网络舆论还会阻挠改革进程。

我们要强化网络阵地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间。”网络是媒体,各种终端在此进行资讯竞争;网络也是阵地,不同文化在此交锋观点。不注重网络文化建设,看不清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争斗、辨不明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较量、把不准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斗争残酷,都是错误和危险的。互联互通的网络空间里,网络不再是实体空间附属品,它前所未有地拓展了人们的生存深度、宽度和广度,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的网络不仅要成为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手段,也要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因为,每一条网线都是网上“新丝路”,每一个声音都是网上“驼铃声”。因为,我们要建设的“网络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服务人民群众的文化”。

我们要加强网络文化安全管理。网络无疆,一只蝴蝶可以掀起翻天巨浪,一句谣言可使万民不安,但自由有度,网络文化不是简单的“互联网+文化”,网络文化,使得文化具有技术的特性,技术具有文化的精神。人们很容易错误地把网络文化视为一种无制度差异、无民族差异、无传统差异、无社会差异的同质文化,在这种无差别的文化浸润之下,身不由己地接受它的影响,不知不觉在话语、思维方式、情感表达、生活方式、品味习俗等方面都向网络引导方向发展。这既是一种丰富性文化的存在与传播,也具有某种隐性危害,更是一种不安全的文化。网络安全,不单是技术博弈,也是理念博弈、话语权博弈,还是文化博弈。西方发达国家凭借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不断倾销他们的政治思想、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这些极大危害着我们的网络文化建设,需要我们保持警惕。

我们要不断丰富网络文化内容。网络文化,是网络内容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区分主流和支流,加强红色地带巩固拓展、灰色地带争取转化、黑色地带要敢抓敢管。我们要紧扣时代脉搏,发展先进网络文化。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精品文化的网络化传播,使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创造一批体现时代气息、反映时代风貌、展示时代精神,具有中国气派的网络文化品牌。要通过转化话语体系和语言样式,加快网络文化由外延发展向内涵价值转变。我们一定要守住新闻媒体领域、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文艺评论领域和网络新媒体等四个领域的话语表达和文化投射的底线,将先进的、大众的、时代的、民族的优秀文化更多地融入网络文化内容,使网络文化始终健康向上,网上正面舆论始终强势。这样将有助于受网络文化影响的一代青年和儿童享受到风清气正的文化氛围,教师将更易于在信息时代从网络上获得有益的教育资源,学校教育将处于更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可视化”人工神经网络揭示细胞内部活动 防漏洞保安全:网络安全领域“白色产业链”正兴起
杭州智能456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http://www.zn456.com/ 电话:400-850-6666 许可证:苏B2-20060666 备案号:苏ICP备102066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