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有人给同学起绰号能不能跟风?参加网络童星海选能否让人“看一下身材”?遇到网络色情内容“只是看看而已”……这一系列未成年人上网常见问题背后,暗藏法律风险。
近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联合腾讯公司启动“护苗·网络安全进课堂”2019乡村行活动,聚焦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法制日报》记者就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相关问题采访了腾讯公司网络安全课高级讲师舒梦莹、肖薇。
现状多种网络安全威胁未成年人
一个女孩因为丢失物品和小红发生口角,在事实还未查明的前提下,这个女孩戴上面具到网上发布了“小红是小偷”的视频。其他同学纷纷跟帖,流言蜚语让小红十分苦恼,同学背后的指指点点让她产生了怕去学校的恐惧。这是护苗网络安全课之拒绝网络欺凌中的片段。
在你自己或同学身上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有没有在网上被人烦扰、嘲笑或者做出一些令他人不适的行为?护苗网络安全课视频中解释道,网络欺凌是在网络中针对个人或群体做出一些反复、带有恶意的伤害行为,如嘲笑、造谣、起绰号或者暴露他人隐私等令人不适的举动。
“很多孩子认为,网络是虚拟世界,自己可以隐藏在网络背后,一些在现实中被约束的行为界限在网上变得模糊甚至消失。”舒梦莹说,网络有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特性,未成年人反复遭到网络欺凌,心理伤害非常大,甚至出现线上网络欺凌和线下校园欺凌相互转换的情况,加倍放大对未成年人的伤害。
未成年人在网上可能出现加害行为,但多数情况下,他们是网络违法甚至犯罪行为瞄准的对象。舒梦莹告诉记者,未成年人因为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对网络安全的理解也相对薄弱。以个人信息保护为例,未成年人对个人信息的理解相比成年人更狭窄,他们大多知道保护自己的姓名、家庭地址等信息,但往往对自己的照片、视频、回家路径等个人信息类型缺乏认知。
比较典型的案例是网上发布或线下扫码招募童星的广告,广告发布者以“看一下身材”“看一下有没有伤疤”“试一下戏”等借口,引诱未成年人拍摄暴露照片或视频到处贩卖。这类陷阱被称为童星陷阱。
“成为舞台上耀眼的明星对一些不谙世事的未成年人而言特别具有吸引力,但他们往往没有能力验证信息是否真实以及个人的信息在此过程中是否被泄露。”舒梦莹说。
类似的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性侵害还潜藏在非法的照片美化工具、短视频工具中。一些非法App通过付费诱惑未成年人上传包含软色情内容的照片或视频,一些未成年人为了获取流量和粉丝上传比较暴露的自拍照片或视频。
舒梦莹说,护苗网络安全课除了个人信息保护、远离不良信息、网络诈骗防范、拒绝网络欺凌、远离盗版书物、生命安全教育、杜绝网络谣言等内容外,今年将网络正能量作为课程中新增的内容。
隐忧风险交织家长老师认识不足
“遭遇网络欺凌应该怎么办?第一时间向父母、老师或其他信任的成年人倾诉,同时要保留好证据。如果遇到来自别人的质疑,也不要退缩。”护苗网络安全课这样引导孩子。
肖薇在授课过程中发现,一些孩子向家长反映后,家长对网络欺凌的认识不足,认为只是个玩笑不需要在意,没有与孩子进行深入沟通。此外,国内对网络欺凌这一问题在学术研究上尚不充分。
“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的安全风险有两个特点。”肖薇说,一是各种风险存在交叉;二是通过网络接触不良信息产生高风险行为的年龄正在降低。
以童星陷阱和校园裸贷为例,不法分子拿到未成年人的裸照后,有的勒索钱财,有的胁迫他们拉来更多同学、朋友加入,否则便将裸照散布出去。被威胁或勒索的未成年人为求自保,很可能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从而波及周围的同学,或者在压力之下做出极端行为。
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农村留守儿童受到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来自《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19)》的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首次触网年龄在10岁以下的高达91.8%,每天都上网的占比45.7%。
肖薇说,留守儿童上网技能习得途径为上网自学的高达70.7%,学习上网时有父母指导的仅有9.6%,他们使用网络的目的多为社交和娱乐。生活中缺乏必要的陪伴、指引和监管,使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容易受到网络影响。
“一些家长、老师听课时,对事例知之甚少;另一些虽然对事例有所耳闻,但对其中涉及的法律性质缺乏了解。”肖薇说,通过童星招募引诱未成年人拍摄不雅照片或视频,甚至有可能引发非接触性的猥亵儿童犯罪。
2018年11月底,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第十一批指导性案例,对检察机关办理性侵、虐待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进行办案指导。在骆某猥亵儿童案中,被告人骆某以虚假身份在网络聊天中对13岁女童小羽进行威胁恐吓,迫使小羽自拍裸体照片供其观看。法院最终认定,骆某的行为已构成猥亵儿童罪(即遂),依法应当从重处罚。
破题老师家长应成为用网榜样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不管有意或是无意对他人造成伤害,都必须承担责任。”
“即使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也必须合理约束自己的行为。”
伴随着这样的画外音,护苗网络安全课定格在“严厉打击网络暴力”几个字上。
在多地讲授网络安全课程后舒梦莹感到,应该让未成年人身边的成年人对网络安全问题有更深入的学习和认识。2017年,“网络安全进课堂”活动在全国17个省市的30所学校开展,覆盖20多万名中小学生。2018年,“护苗·网络安全课”讲师培训活动开展,目标是构建一支覆盖全国的青少年网络安全课讲师队伍。
今年,“护苗·网络安全进课堂”向乡村进发,聚焦当下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问题热点,也将充分发挥家庭在网络安全素养培养方面的作用,给出实操建议。
与法治进校园不同的是,针对教师的网络安全课侧重于打造更加专业化的继续教育课程。课程专门开发了未成年人网络风险及法律分析内容,包括认识网络性侵害,网络欺凌、冷暴力、隐私伤害、个人信息泄露及侵害等网络人格侵害,如何防范未成年人自杀、自我伤害等生命安全风险,如何防范财产安全风险。
“我们无法把孩子与网络完全隔离开。”肖薇说,家长的网络素养高,孩子的网络素养相对也高。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教育需要广泛普及,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帮助孩子提升辨识和自护能力。对于家长和老师而言,首先是自身先要熟悉和了解网络;其次要引导孩子认知、学习,在孩子遇到网络安全问题时,懂得如何帮助、引导、沟通;最后,还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树立健康用网的榜样。
|